避免过度开采、种植导致土地沙化、使气候恶劣、可居住种植地区减少,因此来做些环境保护,这事李唯会顾及。
其他的只能说,汝当勉励之。
沼泽区的生物,李唯只在乎一种,会来此地栖息的丹顶鹤。
鹤在古代地位超绝,它能稳定在新都附近栖息,是祥瑞。
李唯最看重的,是沼泽区对防洪抗旱的影响力。
理论上。
雨季时,沼泽会吸收并暂存大量降水,减缓下游洪水风险。
干旱时,缓慢释放储存的水,维持河流流量和地下水补给,缓解缺水问题。
这些是理论,李唯如今只遇到了雪灾,还没遇到过洪灾、旱灾,在有既定数据以前,他能做的便是把理论都堆砌上。
所谓物理学,便是从堆砌的实验、数据中总结出理论的学问。
‘物理学不存在了’,在李唯看来,这只是以往实验所堆砌的理论出现了问题,重新试错、重新堆砌,它就又存在了。
防患比赈灾难、比赈灾耗钱,可李唯还是做不到在非战争、政治斗争时,将人命视作数字冷漠的对待。
除此之外,沼泽区可以净化水质过滤污染物。
与大部分人看着沼泽就觉得恶心、有毒、要死的固有概念相反。
辽河一带的沼泽,它植被丰富,如芦苇之流的根系吸收过量氮、磷,减少农业径流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,同时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部分毒素,提升下游水质。
密集的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,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和河道淤塞,如此沼泽区甚至还是有效保护农田与基础设施的存在。
在气候上,沼泽可以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,降低周边温度,增加空气湿度,形成宜人的微气候。
这个‘微’放在大自然中到底有多少效果李唯不知道。
可辽河一带,土壤肥沃,只要攻克了冬季供暖问题,它确实是一处宜居之地,这足以让李唯决定不动它。
除去这种必要的‘战略定’地理,李唯在建设道路上便奉行逢山开道遇水架桥。
在窄处河流架桥,在山脉边缘设置护坡防止山体滑坡。
昊天大道的铺设,远比铁路快得多。
铁路的建设与推翻桎梏,种种设计在当代看来,堪称鬼斧神工。
若是这个世界有未来一说,这些成就,足以成为让现代人称道不绝的‘老祖宗的智慧’。
不提串联窑如何烧制材料、初号机在铺路上的劳苦功高,只提路况规划,就已经很复杂了。
将路线细化,分成三段。
第一段,辽河至辽东段,总长250公里。
核心障碍是辽河干流、支流、辽东丘陵边缘。
关键工程在一座铁桥与隧道。
如今辽河支流没什么名字,后世将其命名为太子河的支流上,需要架起一座铁桥。
采用石墩木梁结构,桥墩基础以‘沉箱法’施工,该水利工程在唐代已有例可循,李唯革新的只有关键材料的质量罢了。
鞍山隘口隧道的规划,使铁路可以直接穿越辽东丘陵。
火药爆破开道,再参考宋代矿坑支护技术用木支架支撑。
辽东至幽州是第二段,长度350公里。
核心障碍在燕山主脉、滦河峡谷、青龙河上。
关键工程是悬索桥、隧道、连续拱桥。
以铁链悬吊桥面、跨径200米。
承重能力还在革新,目前仅能确保十吨以下的通行,李唯觉得自己的头脑还需勉励。
承重确实是革新,可吊索桥不是。
在贞观时已经有迹可循的事迹‘蒲津渡铁牛’,使铸造粗铁链吊桥一事运行顺畅。
燕山青龙岭隧道可以直接打通燕山南麓,采用分段爆破法,每50米设置通风竖井。
爆破非常考验计算能力,可计算的人是李唯,那就不成问题。
施工的工匠有九族羁绊,而奴隶虽然没九族,可是他们有室友,有自己没用完的优等考评,所以大家执行任务的时候都分外小心、分毫不差。
大凌河连续拱桥的建造,是建造单孔跨度15米的三孔石拱桥,桥墩嵌入河床岩层。
最后一段便是幽州直通雁门关下了。
总长400公里。
关键工程有三,永定河高架桥群、飞狐陉双线隧道、雁门关螺旋爬坡线。
架桥、隧道已经轻车熟路,螺旋爬坡则比较新也比较难。
需要人工开凿环形隧道,坡度控制在3%以内,既可确保运行速度,更能拿下直通雁门关的最短路径。
理论可行,但是需要精准的测绘。
在使民兵带着水平仪、丈量绳去测算后,李唯思考了一刻钟,还是决定‘亲征’这一段编筐窝篓重在收口的地段。
“出行?一起?就我们俩?”
卓娜眼神中闪烁的全是兴奋。
第52章 踏青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